1、震前准备:学习地震知识,掌握防震措施;不轻信谣言;
2、震时求生:牢固的家俱设备下,房屋内侧角,小垮度房是临时避险的场所。不盲目跳窗;不拥挤在楼梯过道;不躲在高楼烟囱边。
3、震后自救:要有信心和勇气,清理身上被压物,想法远离危险区,要保持体力,不盲目呼叫,用敲击方法与外界保持联系等待救援。 要积极寻找代用食物和水,创造生存条件。
4、积极互救:
听仔细:要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挖的准:要大致确定位置后再抢救,不乱挖。
地震科普知识题
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造成了地震。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的前兆
1、地震前常会出现地表变形的现象
这种变形可以表现为地面的起伏、突然下沉或隆起,甚至地面出现裂缝等情况。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震中附近,是地壳活动的一种表现。
2、地震前常伴随着地表的微小晃动
地震发生前,往往可以感觉到地面微微摇晃,这种震感可能不明显,但对于敏感的人来说,能够察觉到这种微小晃动。
3、地震前常会出现地下水的异常现象
地震发生前,地下水中的气体、矿物质浓度等会发生变化,导致水源变得浑浊、呈现异味或出现波浪等现象。这种异常现象通常是由于地壳内部压力的变化而引起的。
4、地震前还常伴随着动物的异常行为
许多动物对地震较敏感,它们往往在地震来临之前表现出不寻常的行为,如大量出现、嗥叫声变多、行动迟缓等。这是因为动物能够感知到地下的微弱地震波动,从而提前逃离危险地带。
5、地震前常会出现电磁场异常
地震发生前,地下的岩石和地壳中的矿物质会发生变化,导致周围的电磁场发生异常。这种异常表现为电磁场的强弱、频率的变化等,可以通过电磁场观测仪器进行监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震
地震知识大科普:地震前有哪些异常征兆
1、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
2、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3、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4、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
5、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一)地震的宏观异常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有哪些前兆:
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反应;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本文来自作者[岚醉旋]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bdianzi.net/gb/1723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岚醉旋”!
希望本篇文章《地震小科普》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震前准备:学习地震知识,掌握防震措施;不轻信谣言; 2、震时求生:牢固的家俱设备下,房屋内侧角,小垮度房是临时避险的场所。不盲目跳窗;不拥挤在楼梯过道;不躲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