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背口诀如下:
1、防风通圣、桂枝茯苓丸、理中丸,可以治疗胃肠不和。
2、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解表外邪。
3、甘草、芍药、川芎、当归,四物汤,益血养阴,可以调经活络
4、人参、黄芪、党参、枸杞,四物汤,补气养血,可以增强免疫力。
5、大黄、芒硝、芍药、生姜,大承气汤,可以治疗便秘。
6、炙甘草、生姜、大枣,四君子汤,补脾益气,可以增加消化功能。
7、当归、川芎、生姜、枸杞,四物汤,补血养血,调经活络。
8、桑白皮、五味子、麦冬、枸杞,六味地黄汤,滋阴润燥,补肾养肺。
9、石斛、枸杞、黄芪、天麻,四神汤,益气养神,滋阴补阳。
10、桂枝、芍药、甘草、生姜,调和中气汤,治疗脾胃虚弱。
11、黄芪、当归、川芎、红枣,四物汤,补气养血,调经活络。
12、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通络四物,舒筋活血,止痛消肿。
13、甘草、白术、陈皮、桂枝,理气丸,治疗胸腹胀痛。
14、白芍、茯苓、木瓜、甘草,四妙丸,调和气血,治疗脾虚水肿。
15、羌活、川芎、独活、细辛,四神散,舒筋活血,止痛消肿。
中医专业: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从事中药鉴定、炮制、调剂、制剂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系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中药学和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中药鉴定、炮制、调剂、制剂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了解中药药理学的常用实验方法和药理法规;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药知识速记口诀有:
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荣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掌握中医药的精髓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要想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精髓,首先需要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独特特点。本文将介绍中药的定义、起源、发展和中医药的独特之处。
中药,简而言之,就是从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资源中提取的药材和药物。它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经过科学加工和配伍,制成具有调理人体机能和治疗疾病作用的制剂。中药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草药的记载。
中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草药、鱼介、动物、矿物等多个类别。中医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而其相关理论的形成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本文来自作者[卜老虎]投稿,不代表巅峰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bdianzi.net/gb/1506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巅峰号的签约作者“卜老虎”!
希望本篇文章《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背口诀》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巅峰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背口诀如下:1、防风通圣、桂枝茯苓丸、理中丸,可以治疗胃肠不和。2、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解表外邪。3、甘草、芍药、川芎、当归,四物汤,益血养阴,可以调经...